大豆榨油(1 / 2)

古人是知道大豆能榨油的,《氾胜之书》中记载“豆有膏”。*

不过这本书作者是西汉末年的人,现在还没有大豆榨油的记载。

刘娞见过纪录片里古法榨取菜籽油的工序,大豆榨油的方法或许也能参考这种?算了,她比古人好一些的是她的视野会更大,但确实也没想到更好的技术更新方式。

不过这时候墨家和农家应该还有点传人,能不能捞一下给点钱,让他们帮忙打工呢?

刘娞把主意打到了墨家农家身上。

并入少府的墨农弟子背后一凉。

西汉放假的时长比秦朝多了很多,刘据虽然忙着招贤令的事,但也快忙完了。

“乖女,今日做了什么新吃食?”刘据刚好跟卫长公主错开时间回来,门童告诉他今天卫长公主为平阳侯前来购膳食方。

“拍胡瓜。”刘娞回,坐在刘据旁边问,“阿父,墨家和农家还有弟子传人吗?”

“怎么问这个?”刘据奇怪,“阿娞怎么知道墨家和农家的?”

“我想找帮我种地的,帮我制造农具的帮手。”刘娞斟酌语句,“就像是我做酱会找祖媼而非丁媼。”

“我女聪慧。”刘据对女儿培养没那么严苛,想尝试什么都可以,“墨农两家已然凋零,只在少府有些弟子。”

刘娞开始也没想报多大希望,汉武帝虽然拔高了儒家的地位,内里行政逻辑还是法家的。不过民间确实学儒的很多,只在期望法家基于实干精神或许能保存一两个墨农传人。听到还有传人,刘娞有种中大奖的感觉。

“不过,这些弟子是请不动的。”刘据把条件跟刘娞说开。少府的工匠归皇帝直属管辖,太子也只能调动一部分的工匠。里面数量不多的墨家工匠,陛下是不会借出去的。

“不过传人的学徒、帮工,还是能有几个人的。”刘据给刘娞找人的标准首要是听话,再是看本领。

“这样便可。”刘娞也怕自己记不清给人家带沟里了,“阿父何时请人上门?”

“过些时日,这几日忙得很呐。”刘据半眯着眼睛,敲敲手臂,话里有话。

“阿父上朝办事也耗费心力,阿母令厨下炖了汤,阿父喝一盅补补神否?”刘娞得了好处,也上前给刘据捏捏手臂。

史氏含笑处理内务,听到刘娞说起汤,算算时辰说:“汤还得等一会儿,才入味。”

刘据点点头,放松肢体道:“莫累着了,换婢女为我按一按。”

“诺。”刘娞顺刘据的说法停手了。

刘据早料到这女儿不是暖心牌棉袄,也没生气,捏捏刘娞的脸,让她去玩。

平阳侯府,平阳侯去世后府上剩下卫长公主和曹宗。平阳长公主前些年和卫青成亲,搬去长平侯府住了。

曹宗的身体打出生起就不怎么康健,大约是脾胃生来就比常人弱一些。

生在勋贵之家,天材地宝地养着也安稳长到七岁。但身体能喝汤药慢慢调理,天气也不会在夏日如秋日清爽宜人。

每到夏日,平阳长公主总是来平阳侯府看曹宗。两位长辈和宫里的外王父也都赐下多种膳食,想着给曹宗养胖些。受限天气和生产技术,曹宗长这么大能尝到的新鲜菜品少,如今到了吃饭都像上刑的时候。

“侯爷再进些?”侍从薛宁看着曹宗吃了小半碗汤饼就叫人撤食案,忍不住开口。

“用这些足矣。”曹宗肚子还有空余,但也吃不下了,这天气让他的胃口消失得很快,往往是刚想吃什么,厨房就开始做但过了那个点之后,他就不想吃了。

薛宁担心曹宗的身体吃不消,想着要不往厨房看看有没有什么爽口的东西。

薛宁正想着,看见卫长公主进来了,拱手拜见:“长公主。”

“宗儿用了什么?”卫长公主和曹宗用饭时间并不统一,她刚回来还不知道曹宗吃了什么。

“回殿下,侯爷只用了半碗汤饼。”薛宁如实交代。

是比前几日用得少些。卫长公主心想,嘴上说:“我从博望苑来,新得了张方子,厨下在做了。端上来,我儿尝一尝?”

卫长公主令府医进殿。府医到时,厨下正好把拍黄瓜端上。

“这菜用了胡瓜、酱、蒜、醋、盐,张医者瞧瞧,有无当增减之处?”卫长公主先给张明张医者尝尝,说清用料等他结论。

“侯爷体虚,胡瓜性寒,应少食,若食可做熟再食,但也不可多吃。”张明从医生的角度给出专业答案。

“看来此物还是不能多食。”卫长公主之前没给曹宗吃过胡瓜,曹宗出生几年吃的药比饭多,饭食也不敢给他尝冷的。

拍胡瓜尝着爽口开胃,没想到曹宗还是不能多吃。

“阿母不用多忧心。”曹宗知道卫长公主的担心,安抚笑笑,右脸露出一个酒窝,看着乖乖的。

“我少用些胡瓜便好。”曹宗权衡利弊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