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1 / 2)

虽说林如海自己即将调任是十有八九的事,但是举家进京到底太过招摇,索性只带了身边用惯了的下人,可即便是早让林忠他们带了些笨重的行李辎重先去,还是装了三四条船只,扬州城的府邸里,只留了两三家老人看房子,林如海挑了个黄道吉日,带着妻女上了路。

贾雨村也跟着一块入京,原本林如海想着千里迢迢专门带个老师过去太麻烦,不如辞退的好,但是话却不能这么说了。

“这一年多谢先生教导,小女着实长进了不少。”林如海客气地说道。

贾雨村也是个油条子,谦逊的同时也不忘夸赞黛玉,道:“大人客气了,令嫒聪慧,一点即通,若为男子,只怕将来成就不在公子之下。”

林如海笑了笑,夸赞自己女儿心里还是很高兴的,随即招招手,一个小厮拿着一个托盘从书架后面走了出来。贾雨村看了一眼,上面整齐地码放着几锭银子。

林如海笑着解释道:“我因公要往京城一趟,正好听闻有位名医,便想带着小女一同前往,也不知归期为何日,更何况以先生的才学,教导后宅女眷不免辜负才学,白白耽误了先生。”

这话倒是说的很直白,谁知道贾雨村顺着杆子爬了上来,话未开口,倒先流了两滴泪。

林如海有些被贾雨村吓到了,不就是没了工作吗,怎么就哭起来了呢。

好在贾雨村并没有嚎啕大哭,用袖子擦了擦眼睛,道:“学生失态,让大人见笑了。”

林如海笑了笑,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先生切勿被眼前镜像所困。”

“大人说的是,”贾雨村点点头,道:“适才想起从前寒窗苦读十几载,满腔抱负,还未曾报效朝廷,又听了大人方才这番话,一时情难自已,有些失态。”

听了贾雨村这话,林如海又想起朝廷准备起复旧员,心中有了计较,道:“先生既然有心,何不再次出山,为朝廷效力?”

总算是从林如海嘴里听到这话,贾雨村一脸殷切地看了过去,问道:“大人的意思是?”

到了这里,贾雨村还是藏得这么深,这让林如海多少有些刮目相看,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封信,道:“近来邸报上说,陛下起复旧员,我因职务,不便引荐,荣国府乃是我岳丈家,这里书信一封,托舅兄贾政从中走动,或许可帮上忙。”

贾雨村听了这话,喜不自胜,正与前些日子从冷子兴那里听到的差不多,连忙对林如海道谢不已,本来就是要入京的,不过是多条小船的事,索性就一块去了。

船只随着运河一路向北,除了按照计划在渡口补充水源菜蔬,几乎不曾停歇,这日在济州地面上靠岸,管事的带着几个青壮小厮下船采买,剩下的人都留在船上。

这还是黛玉长这么大第一次出远门,听着渡口上传来的吆喝声,可以预想到外面是何等热闹场景,雪雁雪雀两个小丫头巴巴儿地望着窗沿,不时飞过一两只候鸟,都会引起一阵欢呼,这会子看见来来往往的行人,哪能不被吸引过去。碧云碧琉两个大丫鬟看不下去了,开口训斥道:“吵吵嚷嚷的像什么样子,叫别人看去,还不知怎么笑话呢。”

雪雁缩着脖子,吐了吐舌头,讨好的笑道:“好姐姐,京城是不是比咱们扬州城热闹多了?”

“京城可是皇帝住的地方,到处都是贵人,自然是要比扬州城热闹的。”碧云白了她一眼,道。

黛玉坐在窗边看书,碧琉端来一碗刚沏好的女儿茶,劝道:“姑娘,这船上晃得很,看一会儿头就会晕的,不如歇一会儿。”

黛玉也不是固执的人,略微喝了一口茶,问道:“太太这会子好些了吗?”

“姑娘放心,太太才喝了一碗酸梅汤,还吃了点旧年腌制的青梅,已经躺下了。”碧琉回道。

原本以为黛玉年纪小,又体弱多病,坐这么久的船,怕是适应不了船上的生活,没想到最先倒下的却是贾敏,不过好在只是晕船,可即便是这样,贾敏整个人还是晕晕沉沉好几天,这次靠岸也是想去请个大夫过来看看的缘故。

林如海在前头与幕僚议事,每每回到后面看到妻子这个样子,不免有些担心,之前贾敏就病过一场,若是牵出旧疾来反而不好,于是催着船夫快些走,想着早一点到京城,找些好大夫看看才是。

好在选的日子不错,一连几日都是顺风,船只行事地十分顺利,大约一个多月的功夫,他们就到了通州码头。

暮春时分,西海码头上来来往往的船只很多,回京述职的不知林如海一个,再加上内务府的,吏部工部的,还有商船民船等等,岸边的人来来往往,几乎是人挤人,好在是在中午之前靠了岸。

林瑜一大早就带着林忠等人,安排好接人的轿子,装行李的马车在码头上等着,远远的就瞧见了林家的船只。做了一个多月的船了,即便是林如海都没了精神,与林瑜略说了几句,一行人便上了轿子。

终于见到母亲说了很多遍的京城了,强烈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