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79章 佛本是道(2 / 4)

加入书签

注解,将原生的印度佛教肢解的支离破碎,最终重组为具有汉地特色的佛教。

但即使经历了这一波的本土化改造,佛教中的“空”这个理念也是很难阐述的清的,基本只能借助儒道典籍来叙述。

后来魏晋玄学兴起,从庄老中提炼出来了“无”这个字。

佛教一看大喜:伱这跟俺们佛教的“空”也差不多嘛。

虽然内里颇多不同,但为了搭上魏晋玄学这个显学来传播信仰,佛教开始了第二波本土化改造,印度教原有的内容几乎全被放弃,仅保留了中观般若思想,再加上引入的魏晋玄学这个道家思想。

格义佛学就此形成,或者还有个更为通俗的名字:禅宗。

这个时期的代表是天台宗和华严宗,佛教传播也进入了第一个鼎盛阶段。

回头来看历史也会发现并不复杂,从黄巾起义算起到唐朝立国,中间五百年战乱几乎就没断过。

战乱的朝不保夕,让上到王公贵族下到黎民黔首都对人世产生了幻灭感。

而佛教能给人许“来世”这个无法印证的,堪称完美的空头支票。

五胡十六国时有不少异族君主,在他们看来佛教是有利于他们统治的,因此还会出资出力支持其发展。

即使对上层来说也是一样,毕竟你就算贵为国君,回头一看那百年历史,你杀我我杀你,父杀子,兄杀弟,臣弑君等等等等。

佛学提供了与魏晋玄学相差无几的麻痹效果。

于是在这个过程中佛教逐渐鼎盛的有点过头了,毕竟那句诗咱们都会背嘛: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南朝说的就是南梁,不过佛寺的真实数目肯定是比这个多的,梁武帝先后四次出家,几乎把整个南梁都给施舍进去了,兴建佛寺起码五百座,这还只是经他之手,实际上只会更多。

佛寺穷极宏丽,僧尼资产丰沃,有数十万人。

而梁武帝只是当时信佛最出名的一个,后梁三主,陈帝诸王,基本都受戒奉佛,广造塔寺。

隋唐就更别说了,佛教基本就在二凤初期沉寂了一小下,在玄奘归国后就又进入一个鼎盛时期。

如今回头看,玄奘也毫无疑问是个伟大的人,取经往返十七年,旅程五万里,所历一百三十八国,仅靠一己之身完成,这种难以想象的经历本身就是咱们自己民族宝贵的文化之一。】

光幕上顺便放出了玄奘西行的路线图。

【更重要的是取经最终促进了格义佛教的进一步蜕变,在盛唐时,试图返古的儒家与开摆多年的道家,在哲学思辨的层面上基本被佛家吊起来打。

儒道两家为了适应这种变化不得不努力求变,不断参考另外两家充实自己的哲学思想,被迫卷了起来。

最终在北宋早期,宋儒将发展过的儒释道三教合一,搞出来了新儒学,此后在政治领域佛教也再无翻身可能。】

张飞再次感觉自己看的书还是太少了,但把握住了关键字眼之后发出了疑问:

“佛本是道?”

孔明哈哈大笑,拍着张飞的肩膀道:

“翼德啊翼德,愚也?何其智也!”

张飞嘿嘿一笑,就当军师在夸自己,欣然应了下来。

孔明则是从中梳理出来了脉络,挥笔写了下来:

庄老之说、魏晋玄学、格义禅宗、新儒。

庞统总结道:“难怪后世言称社会之进步。”

“生产力需要进步,制度需要进步,就连学说也需要不断进步。”

旁边围观的张松也点头赞同,按着自己的理解道:

“蜀中有天险,既易守难攻,又隔绝与外界名家交流,故而蜀中士子言谈不及中原名家。”

“也就是说蜀中的发展是比较缓慢亦或停滞?”

孔明点点头:“哲,智也,这哲学应当是引导人如先贤一般知世处世的一种学说?”

这个猜想很快被放下,毕竟他们当中真正读过佛经的也就孔明一人。

刘巴与糜竺则是盯上了“支票”这个字眼,在一旁窃窃私语。

刘备瞧着这佛教的兴起的原因,为百姓不忍:

“这乱世人,真不如太平犬也。”

众人默然,唯有张飞兴奋的搓手:

“大哥你说这个俺就不同意了。”

众人一时侧目,提前为那些将来可能要倒血霉的豪门世家默哀。

不过刘备看着梁武帝又有点生气:

“这梁武帝……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