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08章 李唐家事(2 / 3)

加入书签

宗时的节度使政策就很容易明白,胡人好掌控,且卸任后回京不会威胁宰相之权,并且这个策略很容易分王忠嗣的四镇之权。

也就是因为这个策略,李林甫才和安禄山走到了一起。

安禄山也借助李林甫的助力和贿赂攻势,开始了自己的平步青云。

事件二:石堡城谗案。

石堡城是河西一个军事重镇,唐与吐蕃围绕此地拉扯多年,玄宗很想彻底掌控这里。

因此在王忠嗣崛起后,玄宗遥令王忠嗣强取石堡城,但王忠嗣判断后认为还没到攻取石堡城的时候,上疏劝阻。

7年,董延光主动请求攻打石堡城,玄宗应允,命王忠嗣接应。

但正如王忠嗣之前判断,石堡城此时易守难攻,董延光逾期未能攻克,上疏反诬王忠嗣延缓出兵,意欲养寇自重。

单这个当然不够扳倒王忠嗣,所以李林甫早有准备。

事件三:太子谗案。

737年在“一日杀三子”这个成就中顺便干掉了太子之后,立谁为新太子让玄宗犹豫了一段时间。

当时的人选分别是寿王李琩和忠王李玙,但是鉴于杨玉环曾是寿王妃,李隆基看着多少有点尴尬。

于是乎,所有人都不喜欢的李玙最终被立为太子,改名李亨,也可以说是史上最窝囊的太子。

玄宗不喜欢他,李林甫和高力士可以肆意攻击他。

就连安禄山这个胡将都可以踩他一脚来讨玄宗欢心。

顺便说一句,这也是安禄山造反原因之一,惧怕李亨上位之后被清算。

这样的太子,玄宗本人自然也是严防死守的。

744年,太子李亨涉嫌私会边将,玄宗大怒,相关边将尽诛。

7年,在董延光以石堡城谗案诬王忠嗣时,李林甫敏锐的察觉到,时机来了!

在他的指使下,济阳别驾魏林跳出来,声称他在担任朔州刺史时,上司河东节度使王忠嗣亲口说:

早年在宫中与忠王一起生活,愿尊奉太子。

最终,玄宗大怒,召王忠嗣入朝,命三司重刑审讯,王忠嗣差点被拷打致死。

接任王忠嗣陇右节度使之职的哥舒翰上书力保,最终王忠嗣才保住一命,贬汉阳太守,两年后暴死,时年四十五岁。

王忠嗣在河西时,兼任河东、河西、陇右、朔方四镇节度使,麾下直属兵力二十五万。

并且从744年起,王忠嗣就不断上疏玄宗,痛陈安禄山反心,但玄宗从来没正眼看过。

同为玄宗义子,同样手握重兵。

王忠嗣忠心耿耿功勋卓著,威震河西千里,但最终因谗暴死。

安禄山巧言媚上功勋全无,河北收买军心,最终起大军反唐。

不得不说,李家三郎这死的都是自己作的,完全怨不得别人。】

孔明的眉毛完全扬了起来,感觉完全没法理解:

“一日杀三子?其中甚至还包含了太子?”

“这李唐宫廷真是……”

孔明不停摇头,找了个相对平和的词汇:

“匪夷所思。”

一旁的法正已经在兴致勃勃的盘点了:

“两个义子,逼死一个,造反一个。”

“目前知道的五个亲子,杀掉三个,抢了一个儿子的儿媳,立为太子的还被任意欺侮。”

“造反的这个义子能随意出入留宿后宫,能被大张旗鼓的建造府邸…”

法正掐指头掐到最后已经一脸幸灾乐祸:

“七个儿子中,最忠心最能打的死的最惨。”

“在咱们外人看起来,这安禄山反倒是像亲生的一般了!”

“这造反的障碍,都是被这玄宗给亲手扫,如此荒谬绝伦,古之未有!”

法正说完还在摇头大笑,好似看了一场绝顶的优伶剧一般。

张飞撇撇嘴,感觉这一家子除了王忠嗣看起来都让人倒胃口,故而也只是简单附和了法正一句:

“如孝直所说,这安禄山若不反,还真是对不起玄宗的一片苦心。”

就连刘备也轻叹一声:

“别家天子都是生怕太子不成才,这玄宗倒好,生怕义子不造反。”

说完之后便放过,随即察觉出来这其中的一些问题:

“这李林甫号称权相……不似好名。”

徐庶摇头:

“弄权之相,可想而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