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中国科举制度的兴衰!(完)(1 / 2)

“唐朝统治,遭受到沉重打击!”

“高门士族,用以垄断文化的政治,经济基础,不复存在!”

“外有藩镇割据,内有宦官专权!”

“再加上连年战乱,唐朝的统治,也已经岌岌可危!”

天可汗李世民,“原来如此…”

他若有所思,思考对策!

“在唐朝后期,本是寒门子弟,用以入仕的科举途径,却被士族子弟所垄断!”

“在朱温掌权后,他们也迎来了最终的结局!”

“朱温想将自己的亲信,都提拔为高官!”

“遭到宰相裴叔枢等人反对!”

“于是,朱温就将他们,全部贬官驱逐!”

“公元905年,朱温在白马驿,将这些自认衣冠清流的政敌,全部杀死!”

“尸体扔进黄河中,士族门阀,这一概念也彻底成为历史了!”

百姓,“!!!!”

狠人!

做得好!!

“唐朝灭亡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政权更迭极为频繁!”

“各路藩镇军阀将领,都选择自己招募幕僚文士!”

“用来出谋划策,处理后勤文书工作!”

“仅靠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宋朝名相赵普,就是出身于赵匡胤的幕府!”

赵匡胤哈哈大笑,“朕就知道这小子有才学!”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科举制度,选拔出来的文官,自然要让位给皇帝的自己人!”

“到了宋太宗赵光义时,科举制度又一次得到了完善!”

“宋太宗赵光义,是继承兄长赵匡胤的皇位!”

“属于兄终弟及!”

“而非传统的父死子继!”

“而且赵匡胤的两个儿子,也在赵光义时期离奇死亡!”

“不管赵光义,有多么理直气壮地声称自己的皇位合理合法!”

“但是,群臣对赵光义这个皇帝,还是心有疑虑的!”

赵匡胤,“会是弟弟吗?”

赵光义,“我真的会吐,我没做!”

自己真的没做啊!

他们离奇死亡,怎么能怪我?

“为了拉拢人心,同时也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

“赵光义一方面限制武将兵权!”

武将,“……”

无语了,又来了一个限制武将的了!

“一方面大搞科举扩招!”

“把朝堂内外,全部换上自己挑出来的天子门生!”

“其子宋真宗,更是大力宣传!”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然而,宋朝的科举,也并非完全公平!”

“高官子弟,可以通过单独考试,取得入仕资格!”

赵光义,“……”

没必要说出来!

这样子的情况,知道的人多了,我就又得保证公平了!

“再加上他们,彼此之间互相联姻,形成了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

“但是,相比于之前的高门世族!”

“宋朝的士大夫,再无法对皇权产生威胁!”

“而元朝又是另一番景象了!”

“元朝科举,仅实行了45年,取士人数不过千人!”

“是科举制度,自实行以来,规模最小的一朝!”

“不仅科举规模小!”

“而且,元朝对通过科举入仕的官员,也不重视!”

“实际掌权的仍然是大贵族!”

“此外,作为南宋后裔的南人,在元朝是最受歧视的群体!”

“不仅科举名额极少,而且升迁也很不容易!”

“明朝开国名臣,李善长,宋濂等人,都没有在元朝考中科举!”

“明朝的科举,也经历了由废到兴的时期!”

“虽然,朱元璋在开国第三年,就设立科举!”

“但是,洪武一朝,依然是举荐和科举并行的!”

“换在以前,通过举荐制度,可以大搞裙带关系!”

“但是,在朱元璋手下干活,不论是通过举荐,还是科举入仕,能保住性命都很不错了!”

朱元璋,“………”

能不能别提了,我刚刚跟他们搞好关系,你又说!

我有那么多免死金牌吗?

天幕依旧在继续。

“洪武四大案,杀的人头滚滚,血流成河!”

“朱元璋晚年的南北榜案,更是把主考官和状元都送去见了阎王!”

朱元璋,“……”

天幕,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