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蒲松龄(1 / 2)

【明末清初,蒲松龄出生在一户落魄的地主家,谁也没想到,这个执着于科举,却屡次落榜的落魄文人,却凭借一本志怪小说《聊斋志异》流传至今。

更少有人知道,蒲松龄之所以写鬼怪妖狐,起因却是他的妻子。】

蒲松龄之前的人懒得说话,这本书还是第一次知道呢。

蒲松龄之后的人也基本上只是看书,一本小说在清朝时期其实是没有引起多大的关注的,尤其是这样鬼怪题材的小说,注定不会成为当时的主流,只能很多爱好小说话本的人私下交流、阅读。

蒲松龄本人也是想起了自己昔年寒窗苦读、考取功名的日子,不过现在的自己已经不是那么执着了,除了偶尔有些意难平。

对于自己的书能流传后世,自然是再好不过的消息,自己很满意很骄傲。

清朝写小说话本的人很羡慕,怎么办,手上不停,只要自己有作品,就有流传后世的可能,很多不能官场有所建树的人忍不住希望另外一条路是康庄大道。就连清朝不少官员眼里也是羡慕至极。

【十八岁时,蒲松龄娶了年仅十五岁的妻子刘氏,在当时嫌贫爱富的风气下,妻子刘氏非但没有嫌弃他家境窘迫,反而不离不弃,这让蒲松龄倍感欣慰。

为了不枉刘氏嫁他一场,蒲松龄立志要金榜题名,仅在一年后就通过了童子试,一举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半个山东。】

对于考科举能取得三个第一,很多人也承认蒲松龄的优秀。更让人羡慕的是家有贤妻。

很多穷苦人家的男子也是幻想着以后的妻子也能与自己共同进退,一起努力。

【然而就在他成亲没多久,家中两个嫂嫂却常常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蝇头小利闹得家中鸡犬不宁。

眼看兄弟几人就差反目成仇,蒲松龄的父亲便决定将兄弟几人分家。

蒲松龄生性淡薄,妻子刘氏贤惠重情,自然争不过生性泼辣的两位嫂嫂,分到的家产仅有些许薄田和三间四壁透风的屋子。】

这个话题就勾起了不少人的心思,兄弟姐妹没有结婚前一般关系都是还不错的,很多都是结婚后关系不如以往那样亲密了,娶妻嫁人之后,比起父母和兄弟姐妹,往往更亲密的是夫妻,不管是感情还是利益,夫妻之间往往是站在一方的。

尤其是家中兄弟较多的人家更能体会,原本兄弟感情还不错,各自娶妻之后,妻子与兄弟之间可是没有那么深厚的感情呢,各自的妻子之间更是没什么交情,这个时候更容易闹矛盾。一个家里几个媳妇,自然有做得多的做的少的,孝顺父母还能忍受,可是同为一家的儿媳妇,自然没有什么尊卑之分。

不患寡而患不均,父母鲜少能做到在兄弟之间绝对的公平,那么彼此之间的争执和摩擦只会越来越大,最后反目成仇也是理所当然。

树大分枝、分家这些也是转移、降低矛盾的一种方式。

已经经历过分家的人则是各自心思不同,有点遗憾自己分家的时候要少了,便宜了其他的兄弟;有点觉得分家之后干的活没怎么少,能干活的人少了;有的欣喜于自己可以当家做主了,东西少点就少点吧。

原本住在一起,为了一点点小事争吵甚至打架的情况现在各自分开之后,反而相处更加融洽了。

【为了维持生计,蒲松龄不得不常年在外教书。一边专心备考,一边还要忧心家务。深知丈夫艰难的刘氏,就连招待客人的剩菜都舍不得丢,一心想留给丈夫吃,尝尝饭菜放馊了,也舍不得自己吃掉。

为了让妻子过上好日子,蒲松龄拼命参加科举。刘氏很是心疼,几次劝他不要考了,蒲松龄心有不甘,想着让自己的妻子做头戴金冠的夫人,在当时只有官员的妻子才能被称为夫人。

刘氏温柔的说道:“粗茶淡饭不挨饿,我就心满意足了。”

这句话更是刺痛了蒲松龄的心,让心有抱负的蒲松龄一直考到了66岁,整整死磕了47年,一心想着金榜题名,奈何却一生与仕途无缘。】

对于刘氏所说“粗茶淡饭不挨饿”也是古代很多女子的心愿,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只要男子能养得起妻儿,撑得起门楣,很多女子就会觉得很满足了。

至于蒲松龄,前面有多看好,后面就有多可惜,对于此人考到66岁,也是惊讶于此人的坚持,可是时运不济,终究仕途无望。

经历过科举的人都觉得有些心疼了,恨不得此人一举得中。

对于蒲松龄“科举想着让自己的妻子做头戴金冠的夫人”这一说法也是让很多人感动,这么有情有义的人谁能不喜欢呢。更多的官夫人可不是因为感情而成为的。

【穷人所见多冷眼,这一生的经历,让蒲松龄看透了人与人的勾心斗角,其中包含了手足兄弟、至交亲朋。

蒲松龄用一则则小故事表达出来,因为从小对民间鬼怪故事感兴趣,业余时间就用来写小说。

在当时,小说只能算是旁门左道,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