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九章 汉军南下(1 / 2)

时间很快来到了建兴二十一年夏,扬州的水稻已经熟了。

在豫章平原以及丹阳平原上,大片的水稻成熟,在田地里随风摇曳。尤其是这些年江东风调雨顺,本来应该是一个大丰收。

所以孙权也在观望一番扬州与两淮汉军的东向之后,打算抽调兵力撤回来收割粮食了。

他的人口和体量都太小了,国内精壮人口就那么一点。现在常年维持在边境,如果撤不回来恐怕连地都种不好了。

但是,就在孙权抽调了部分兵力回到建业。随后准备逐步解散征召兵的时候,晓室的斥候突然给他传回来一个有些恐怖的消息。

在寿春主持大半年屯耕,甚至亲自拉人去挖水渠的马谡,已经重新穿上了甲胄。淮南万余部曲已经开始集结,并征召民夫以为辎重运输。

看这架势,汉军这是打算趁这个扬州农忙的时候南下啊!

见此情形,孙权被马谡支配过的恐惧瞬间就再度涌上了心头。一时间整个扬州再度陷入了高度紧张的气氛,各部刚刚回家的士卒不得不被紧急征召了回来。

不过到此时此刻,孙权依然希望马谡只是虚晃一枪。所以三万吴军聚拢在了建业,依然没有往濡须坞进驻。

毕竟马谡想两淮花大力气屯耕,自然也是想恢复当地的生产。而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十万之众,日费千金。一旦战端开启了,两淮的生产必然会受挫,这可不利于种田啊。

不过,很快马谡就用实际行动粉碎了孙权最后的侥幸。

在半個月时间,汉军迅速集结了三万部曲,自合肥一路向南。而后勤则直通寿春,同时由整个豫州给两淮输血。

马谡的打算很清晰,再怎么说我这边也是占据着整个中原的。现在的体量不是当初能比的,就你东吴那点人手还想跟我耗?

在汉军部曲开拔向南的同时,马谡也专门写了一封信,派人送去了建业。

马谡这一封信,让孙权高度紧张起来。毕竟自从汉吴彻底决裂,双方已经五年没有互通往来了。

尤其是马谡的所有书信都是极其具有杀伤力的,孙权可不想当上吴帝没两年就社死。所以在马谡书信送到之后,孙权专门命一个近臣替他打开。

好在这一次马谡的书信相较于之前,算是很中规中矩了。并没有什么整活,而是用墨笔简短的写了一段话。

“近者奉辞伐罪,旌旗东指,曹芳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这么一番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话,却让孙权脸色一下子变了。作为老狐狸,他自然看得出来马谡这是啥意思。

傲慢!彻头彻尾的傲慢!

历史上曹操就是用这么一份言辞南下,声势浩大的震慑整个扬州。那是扬州最危险的时刻,也是孙权人生中少有的高光。

当时正是赤壁的一场大火,奠定了他这几十年的霸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一份言辞理应给自家提供更高的士气。

但马谡就是这么有恃无恐的,用几乎一模一样的言辞来吓唬他孙权。这已经不是震慑了,其中对孙权的傲慢已经溢于言表了。

虽然不是同一个时间,也不是同一个地点,但是同一份言辞。江东伪帝孙权,这一次你是否还能再打出一次赤壁呢?

“马幼常!竟如此轻视朕!”孙权眼底闪过了一道寒光,但很快就被理智压下来了。

晓室已经探明了,这一次马谡只出动了三万人。虽然两淮七万军屯士卒也已经开始集结,但毕竟都还没出动。

但即便如此,孙权心里也门清,光这点人就不是他东吴能打得过的。甚至这三万人马谡可能还带多了,只需要两万就足够了。

总而言之,不管马谡有多么轻蔑他,孙权都得硬忍着。不仅如此,他还能强忍着心中的心疼,把主力再度派往濡须坞。

濡须坞是东吴在江北最后一座据点,是建业安全的保障。无论如何,孙权都不能让这里被汉军抢走了。

于是,在马谡引兵南下,并发出挑衅致辞之后,孙权随即也开始向濡须坞增兵。五万吴军进驻濡须坞,并在此处坚守起来。

东吴新任大都督陆抗也很清楚彼此的差距,所以迅速否决了诸葛恪反击的建议。数万吴军在有兵力优势的情况下,坚持据城而守。

汉军一路势如破竹,自合肥径直进逼到濡须坞,宛如……不对,就是进入了无人之境!

合肥到濡须坞,中间道路三百里皆为无人区。沿途县城在最开始南北对峙的时候还有点人,随着战争的发展早已经变成一片白地了。

马谡这一次南下之所以只带三万人,也是因为后勤的问题。沿途根本没有民夫可征召,也没有县城可依仗,汉军粮秣得从合肥直接运到前线,压力巨大。

要不是此刻大汉已经坐拥中原,家底厚实了不少,马谡肯定不舍得这么浪费。

不过即便只带了三万人,后勤的压力依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