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那是最难熬的一年(1 / 1)

“你想一下哟,他们两个人养一个娃,我跟你大大(爸)要养这么多。那年又没得啥子收成,分到家里的粮食都不多,基本都是大人喝清米汤,娃儿吃点浓米汤。”

“开始还有野菜可以挖,大家都挖野菜了,山上哪里还有野菜,村里到处都是吃树皮的,还有去吃观音土(黄泥土)的。”

那个年代吃多了观音土,最后拉不出来死了的孩子大人也不少。

“你晓得那个老汤撒,你看他们家那个这么矮小嘛,他就是当年差点饿死了,受了症,才这样,他还有小一岁的弟弟活活饿死的。”

陈兰边说边擦眼泪,儿媳妇和儿子都是自己家的,那个时候怎么能不管他们一家人死活。

“真的是没有办法了,你大大(是亲爸:孩子不好带就认自己爸当干爹,就喊大大了)到处跟二哥到处去找吃的。”

“还好哟,你二哥也能干,还能捉得到鱼虾,有时候捉点鸟,野鸡,我们一家人才能沾点荤腥。”

陈兰现在对老二他们一家不说什么,偶尔也帮帮忙,盼他们一家人好。

对老大一家心里就是另外的想法。

“你小姐姐现在对二哥他们一家好,你晓得为什么嘛,当初不是你二哥,你小姐姐就饿死了。”陈兰还是如实的告诉小儿子,小女儿,教他们学会感恩,记着恩情。

一家人是一家人,但是该记的要记得。绝对不能像老大那样忘恩负义的。

那个年代分家出去了,哪有父母还管死活的,都忙着养活自己的小家。

杨升平爸爸去世得早就是因为当初太过劳累了,后来一病不起就没了。

“好了,不说了,以后那个再说那些,你就说给他听,喊他评哈是那个不对。”陈兰起身离开了饭桌。去屋檐休息了,静静的望着远处出神。

杨升平眼神示意玉蓉不要说话,然后自顾自的收拾好碗筷就回屋里去了。

杨升平玉蓉也知道,虽然是轻飘飘的几句话,但是能活下来已经很不容易了。

不顾道德伦理吃人肉的都听说过的,那样的情况下父母帮他借钱借屋,还分自己家里东西给他。

老大杨国泰他们一家一句:谁借的谁还。

把父母置于何地呀。

“难怪爸妈从开来不提当年的事情,是真的说不出口。”杨升平也明白。

不知道该怪谁,儿子是他们教养出来。最后这样也只能怪自己,时代就是那样,家家户户都是要把成家的孩子分出去单过的。

最后发生意外了,来说父母不管他们死活,这话谁听谁生气,何况还管了她们。

事情就这样过去了,还好现在能吃饱,不会饿死了。

不像那个时候要挣工分,吃大锅饭。

杨升平陈兰他们也不再提这个事情了。

再怎么说还是血脉相连,只要不太过分了,总不至于让外人看了笑话吧。

陈兰想到那一年差点失去了小女儿,就一阵心痛。

还好当时听婆婆的把三儿子跟大女儿都过继给了不能生育的弟媳妇儿。

小叔子夫妻俩帮他们保全了另外两个孩子。

虽然过继了,因为小叔子没有自己亲生的孩子,拿那两个孩子当亲生的养着,又是亲侄儿亲侄女。陈兰年轻的时候也经常有空就过去看他们。

婆婆也在小叔子那边,帮忙照料两个孩子。亲奶奶在,怎么都好,又是1岁就抱过去的,对小叔子夫妻俩也很亲。

现在大女儿都还怨恨自己,因为过继了她出去,她后来没能跟两个妹妹一样读过书,完全没有文化。自然也不知道因为过继当年才逃过一劫,不然六个孩子,陈兰夫妻肯定会保不住他们全部的。

现在算是雨过天晴,苦尽甘来了,可惜老头子不在了。

土地承包以后,虽然每家都按户口缴税,交粮食。好歹剩下的能够吃,能好好吃饱,不用挨饿了。

时间一天天过去,玉蓉的肚子也大了起来了。

盛夏里,开始收玉米了。

早晨玉蓉跟杨升平一起去收玉米,玉蓉还可以帮忙摘玉米,杨升平负责体力活,把玉米扛回去,先在晒坝上晒一天。晚上再收回去。

三天后所有的玉米全部收回家了。

“升平,把我麻好的包谷(拨玉米粒)先弄出去晒。”陈兰这几天也坐在家里小凳子上帮忙拨玉米粒。

“好,我先晒了来。”杨升平挑好了玉米去晒坝全部晒好,再回家来一起麻包谷。

一家人,一人一个小凳子,麻着玉米,现在要趁天气好,赶紧好不麻下来晒干。

不然堆放在一起的玉米,会因为下雨就生芽了。到时候一年的辛苦都白费了,而且这还是一家人的口粮,缴税的粮食,家里的猪,鸡偶尔也要喂一点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