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82.082(一更)(1 / 4)

加入书签

就连李治听到从武媚娘这里提出的那个建议之时, 第一反应也不是——她要找个理由给安定公主的老师升官,而是出于权衡考量,为此地选择一个合适的人选。

“熊津都督府长史并非寻常边地官员……”李治思索道。

这同一般被从朝廷中央贬谪出去的情况大不相同。

他必须要足够硬气。

不只是在面对尚有动乱的百济时候需要硬气, 让回返百济的王子扶余隆不敢联络国中的叛军, 还得对另一个邻居新罗足够强硬。

李治病体未愈,但并不妨碍他判断出眼下的局势。

新罗这个边地小国, 多年间一直遭到邻居百济和高丽的打压, 这让他们在危机之中选择了投靠唐朝, 以图借助和唐朝之间的联军击败恶邻。

正因为如此,早前薛仁贵出征高丽的时候有新罗兵马支援。

苏定方错误选择了在百济劫掠引发动乱后,也有新罗兵马从旁支援。

可就像惯为唐军雇佣的回纥人也有自己的心思一般,新罗作为唐军的“仆从”, 绝不可能只是安分地想要讨好于大唐。

李治反正是不信这个的。

比起他们是天生的奴仆, 他更愿意相信,这些人是想要在借助唐军的力量击败了高丽和百济之后,将他们的地盘给侵吞下去, 从而壮大自己!

但地盘都已经被大唐的兵马给打下来了, 还凭什么交给其他人?

所以新罗的野心, 对于李治来说,是不可能被允许兑现的。

这个熊津都督府长史就必须拿出足够的魄力来,让人时刻回想起大唐究竟是何种做派!

“谏议大夫平生刚直不阿, 虽是在庶务上较真到底,但自贞观年间到如今, 从未干过与民争先的事情。您不觉得, 他便是最好的人选吗?”武媚娘在旁又补充道。

“我也听过几次他为阿菟讲解战国策与春秋,其中势力争锋与政治博弈他都说得很明白。让他去做个战将固然有纸上谈兵之嫌,但让他与百济、新罗往来, 督办运送往高丽战线的军粮总是无妨的。”

“阿菟舍得她的老师?”李治忍不住追问了一句。

说到女儿,李治便忍不住想到,阿菟当年觉得刘仁轨年纪不小,主动为老师寻找养身延寿之方,还曾经在他的面前说起过。

这几年间,除却阿菟自己跟着阿史那卓云习练武艺、强身健体,刘仁轨也跟着做了不少锻炼。

他乍看起来还是个干瘦的老头,但李治隐约听人说起过,刘仁轨带着阿菟在民间考察进学的时候,一度和人起过冲突,结果……

还没等卓云出手,刘仁轨自己就先将人给放倒了。

这不免让李治想到他当年觉得这师徒几人谁也打不过的话,再一对比他自己此刻的情况,更觉有些唏嘘。

不过此刻也不是感怀于此事的时候,更重要的是,这么一想,刘仁轨就又多了一个可以被派遣到百济故地去的理由了。

百济这地方,起码在李治看来,得算是个苦寒之地。

若是派个金贵体弱的过去,恐怕都没等在那里干出点事情来,就要出事了。

所以唯独剩下的问题也只有一个了,女儿的老师没了怎么办?

一时半会儿之间,李治竟然想不出个能压得住他那小女儿的人选。

比刘仁轨有学问的本就不多,还能比他敢顶嘴的那就没了。

却听武媚娘毫不犹豫地答道:“这事好办,劳烦陛下给个准允,让阿菟能出入弘文馆旁听就是了。”

“弘文馆?”李治眉峰微动。

太子行将十岁,身体也算渐有好转,李治已计划着在明年将他从原本的东宫授课,改为放在崇文馆中进学,也好让他在学习之余,能与弘文馆中学子以及国子监学生往来。

以崇文馆弘文馆的位置,也能与外朝接触,日渐培养起太子的政治班底。

崇文馆中的太子陪读,其实早在显庆元年的时候就已经遴选完毕,合计二十人。

至于弘文馆中,则是数十名皇亲国戚以及高官子弟在此就学,外加上数十万卷藏书陈列。

早年间义阳公主拿过一个借阅藏书的许可,顺带着在其中的算学课程旁听了一阵,不过如今既已去了太史局,也就少有在弘文馆中走动。

有此先例在,阿菟要在其中进学,而非在宫中的内文学馆,其实也说的过去。

他也并未多加思索便应道:“那便这样吧。不过对于谏议大夫这个调任……”

想想他此前终究还是个谏官,李治便道:“我想给他个委任,看看他能否完成,若能的话再令其前往百济。”

“陛下想给他什么考验?”

李治答道:“冬日天寒,北地尤盛,不适合作为动兵之时。虽已在则天门上告知众臣,我有动兵高丽的打算,也不可能在这几个月间动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