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仙诗(1 / 2)

杨彩云刻意压低声音,小声嘀咕道:“大姐,刚刚那许公子进聂府寻妻,三房陆氏也并没有跟他走……岂不是说明,许家公子是个十足的败类?”

两女虽然表面是受太后之邀,来京城参加大典,但杨纤凝本人还有着更深层次的考量。

前些日子的粮草虽然能解篁岭关的燃眉之急,但寒冷的冬天已经开始,照眼前的境况持续下去,半月后边关便会无粮可吃。

既然许家公子插手了江南的事情,杨纤凝也想来京城顺路拜访对方。

许清是素州许氏九代单传,太后独宠的亲侄,这次私运粮草都没受到太后的处罚,说不定朝廷的封锁和冷遇可以在此人身上破局。

杨纤凝进京的第二点,则是想亲眼见证太后揽权后的京城是何种模样。

现在看来,这个问题已经有了答案。

“什么?”

一个来聂府接人的世家纨绔子弟,怎么会有文坛上的传世经典流出?莫不是聂府上下在戏弄大家?

“诸位,先听许公子留下的第一首诗。”

这句话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让等在原地的人们纷纷庆幸自己还没走。

毕竟是上过战场,杀过无数胡蛮的人,眼瞳里寒光逼人,让杨三妹大气都不敢喘一声,马上安静了下来。

平民传递书信的速度,自然不像军队传信那样便捷且讲究时效,所以这些传出来的事迹,夫妻不和的消息,极有可能是之前的旧事。

正在杨彩云心思转动的时候,聂府门口忽然传来了新的动静。

杨彩云不服气的说道:“即便这消息是假的,也不可能传的有鼻子有眼,所以那许清一定在素州为非作歹,祸害了不少人。”

“消息不一定是假的,但素州传到京城的消息会有滞后性。如同城外三百里处发现敌军向南挺进,等消息传回城内,你需要依靠敌军军种的类型推算出他们的步速,确定这部敌军的大致方位。”

那老仆也是不卖关子,直接用手中的诗词为许清正名。

可让这些人难以接受的是,听那老仆的说法,这样的经典似乎还有第二首。

姚管家并没有上前,倒是那老仆拿着一页长纸,在门前冲着人群拱手行礼。

只见先前打探消息的聂家老仆走了出来,身后不远处还跟着聂府的姚管家。

“许清?”

人群一愣,再度靠过来的杨彩云也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露出了诧异的神色。

要知道聂老夫子鲜少有典故流出,要是真能在聂府面前听到聂老夫子的经典语录,也算是涨了见识,得到了一则可以说的趣事。

李姓皇室的大齐并没有世人想象中的稳固,即便已经传出许太后凤倾天下的传言,京城的百姓却没有表现出太多的反感。

诗词把黄河之水,年迈双亲都描绘的栩栩如生,引发了诸多人共鸣。

大鹏赋确实可以被当作传世经典,毕竟在整个文学历史上,还从没有这样的诗词现世。

最后饮酒作乐,苦中寻欢的说法更是让无数文人才子释怀。

“还有第二首。”

“这真是许清所作?”

听到这首诗后,人人都想去附近的酒肆喝上一场,一定要痛饮到明日天亮,喝的醉生梦死。

一些文人将聂老夫子的话和事例记得分毫不差,这位文坛巨擎早已成了他们心目中的偶像。

许清又不是正儿八经的学士出身,有功名傍身,写出一首青史留名的诗词还能被说成巧合。

杨纤凝叹了口气,一双妙目扫过杨彩云。

过了一会儿,才有人缓过神来,想质疑老仆中的诗词是何人所作。

毕竟那惊世骇俗的少年意贯穿整首诗词,自由又洒脱,绝非那些成名已久的大儒手笔。

就连不识字的普通人,也被这首诗的第一句倾倒。

待这首大鹏赋念出,听诗的文人都被诗词中磅礴的气势所震撼,目瞪口呆的看向那名老仆。

听完杨纤凝的解释,杨三妹才知道自己错在了哪里。

但那位老仆却击碎了他们的期望,笑着回应道:“不是我家老爷的话,这传世经典出自于素州许氏,许清公子之手。”

“大家久等了。”

那这第二首的问世岂不是在打众人的脸?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素州与京城相距千里,即便是快马加鞭也需要七日的路程。

大鹏展翅的壮丽景象深入脑海,少年壮志凌云的胸襟与气怀也举世难寻第二人。

待老仆将两首诗念完,姚管家朝他点了点头,示意这里的事情可以结束了。

“诸位,聂老夫子希望大家能把这两首诗词还请传诵出去,表明是许公子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