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征丁(2)(1 / 2)

谁掌握了运河,谁就掌握了中国。这个秘密,忽必烈知道,大明太祖高皇帝也知道。后世人把京杭大运河归功于隋炀帝但其实,修京杭大运河的是忽必烈。原本的隋运河是弯的,而京杭大运河是直的。而且京杭大运河做到了淮河黄河长江汇聚,可以通过水系水网掌握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近八个行省用后世的话说,十个省的的控制权。有了运河,衣冠南渡划江而治就不好使了!以前能挡住鲜卑人匈奴人女真人,现在挡不住蒙古人了。帝王雄主坐镇北京,选良将重兵沿运河南下,沿途重镇摧枯拉朽。忽必烈雄才大略,他也是幸运的,他有个中国历史上最厉害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家郭守敬做帮手。但他也是不幸的,他的子孙后代对于修建大运河是三心二意的蒙古人完全没有行政能力,粗犷的统治结构下,使得运河成了贪官的盛宴,和不断挑战百姓底线的导火索修等于荒废从忽必烈死到元朝灭亡,运河一直在荒废一直到原时空,大明朝永乐大帝重新疏通了京杭大运河。那时代的人是幸运的,因为运河确实惠及无数百姓,使的华北平原,山东河南河北江淮之地迅速恢复生机,安居乐业。但他们也是不幸的因为后来,在中国大地上,少数民族之中,除了忽必烈之外又出现了一名雄才大略的雄主,皇太极。而更为不幸的是,皇太极还培养出了和喜欢放牧的蒙古贵族们截然不同的,更具有执行力,治理能力,更加虚心学习的满洲贵族集团他们走着和忽必烈朱元璋当年相似的行军路线吸取着大元大明两个大帝国所有失败的经验长驱直入。而后在乾隆时期,运河的作用达到了顶峰。不可否认,那时的清帝国更为强盛中国的财税通过运河辐射到帝国的边疆。所以,准格尔才从民族变成了地名。所以,大小金川才被平定。所以,清军才能翻越喜马拉雅山,打到加德满都。所以,清军才能在中亚暴走,让哈萨克斯坦请求内附。所以,乾隆才有实力对沙俄喊话,倘若不能答应博格达汗的要求,来年我中国必定大兵压境大明太祖高皇帝,也看穿了漕运的实质,所以才定都应天府。若定都在北方,漕运修不修太祖高皇帝出身寒微,知道刚从天下大乱中走出来的百姓盼望着什么不可能再大兴土木,征发民夫那是破坏,不是生产!而定都于应天府,也恰恰是利用了大运河漕运最大的反作用力,顺流而下。各省的财税,江西湖北浙江顺着长江就下来了。河南山东,后世安徽江苏等地的赋税,也顺着淮河黄河就下来了。这也正是大明朝百官们,腹诽质疑乃至于做梦都咒骂的,朱允熥执意要迁都的原因。经过近二十年的执政,朱允熥也在不断的成长,同时也收到了许多教训。第一,越是难的事就越要现在做,拖不得。第二,做对现在,对时代有利的事,就是对以后有利。帝国迁都去北,并非完全的军事行为。正如后世人所猜测的,朱棣迁都北方是因为南京他站不住。扯淡呢!他篡位都篡了他站不住是帝国必须向北!诚如朱允熥现在所见,必须通过这种国家式的开发,使北方各省富裕起来。要知道漕运可不是从南往北,也是从北往南他沿途所经可以辐射之处,是海运暂时无法超越的帝国的军事补给可以走海,对内的商业在现阶段在没有火车没有高速公路的情况下,只能走运河这对南方商贸重地而言也是好事你的货物可以北上了,多了买主了!而对帝国而言,以朱允熥的一贯尿性,收税呀!帝国财政多了收入,百姓多了活路,而且还能更好的控制南方的基本盘是的,会有问题,一定会有预料不到的问题发生。就好比历史上大明末期的时候,有人提出走海不走漕,提高效率惩治贪腐有人就说什么百万漕工生计所系,一旦改之恐有民变扯淡呢!那是文官系统党争扯淡呢!就好比张居正,他无比渴望改革漕运,绝对大力支持。但他也不希望直接走海运。因为走海运,就要有海船,而造海船会使得他的家乡子弟,江陵人太累!而经过近二十年的执政,朱允熥得到的最真切的感悟就是,把现在做好比啥都强。活了不了两三百岁。你也不是五百年不世出的天才不符合时代,也绝对不会造福后世。漕运走海,京杭大运河也要开!「你这人,最大的缺点就是」朱允熥看着朱高炽,「凡事都喜欢点到为止喜欢给下面留着余地你看,现在下面人怕你吗分属你的差事,出了这么大的纰漏」「民乱哼,石人一只眼才过去多少年河工的钱都敢克扣了,河工的口粮也敢以次充好啦」朱高炽被骂得抬不起头来他所接受的教育和朱允熥是一样的,但也有着微小的差别。对他而言,许多事是不能过分。不过分,他就可以抓大放小。你好我好大家好,毕竟事还是要下面人去干。而朱允熥从老爷子那学的是,任何事只要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到最后就会变成瞎子聋子。「臣惭愧,臣这就去亲自去山东」「你不用去了」朱允熥打断他,开口道,「拟旨让户部尚书李至刚挂钦差衔,督办运河大工事宜」「这下丢人丢大发了」朱高炽心中暗道。而边上李景隆则在心中暗道,「好家伙,皇上这是不累死李以行那老犊子不罢休呀哈,当年皇上用他一会,他弄了一千多万的军费。还弄了十二家指定皇商,朝廷每年光是卖各种转卖,就是一两千万的进项」「这一回,他不拼了老命往死里挖地三尺呀嘿嘿,李老头该呀,你朱胖子这回也该」「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