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血泪盈襟(一)(2 / 3)

迷途苦海 诊金 1922 字 4个月前

范进离世的时候,紧紧拉着范西畴的手,要让范西畴继续实现他的下一步科考征途——中举人呢!……”

话未说完,柳相公的身后就传来了沧桑的感慨声:“这一入科考啊,可就不那么容易了……唉——多少男子汉,尽被儒冠误啊!”

柳相公回身,打量了那人一眼,微笑着说道:“人各有命,老先生何必兀自感慨呢?”

“哎!老朽啦,老朽啦!……”说罢,那人蹒跚而去。

柳相公望着那人离去的背影,喃喃自语道:“尽被儒冠误——这人,话语里满是疲惫与酸意,想来又是一个久考未中的学子吧!”

***********

范西畴所在的范家村,是休宁县的一个小村庄。休宁县每年都会组织县考,县考的参加人数在五千人左右,取前二十名为秀才。

百余年来,休宁县仅出过这么一位十岁以下就考中秀才的孩童,而且范西畴还是这次县考的第一名。他的文章笔底生花,文采斐然,令休宁县其它学子的文章都黯然失色。

这样的奇才,怎能不引发人们的相互议论呢?那段时间,整个休宁县的议论焦点都是他,真可谓是当时的一大盛景。不过这些情况,当事人范西畴自然是不知道的。那时的他,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已经全身心地投入到了乡试的备考之中。

***********

范西畴的脑海里,不知不觉地转换了场景,变成了他第一次参加乡试时的画面。

那年12岁的他,在考场上文思涌泉,奋笔疾书,丝毫没有任何的卡断与停顿。

如今的他,望着干干净净的答卷,在心里暗叹一声:“唉,终究是老了,再也没有当年的才思了!……以前那么才思敏捷,都没有考中,现在连才思都没有了,岂不是更考不上了。唉——”

叹息间,他的脑海里浮现出了第一次乡试看榜的场景。

当初他信心满满地去看榜单,自信地认为自己定能得中榜首,荣归故里。不曾想,他初战遇挫,榜上无名。这出乎意料的结果,像是浇在他身上的一盆凉水,令他浑身一寒,打了好几个冷颤。他的自信与骄傲,在那一瞬间,受到了强烈的冲击……

站在榜单面前,他还记得自己临行时的十里相送。

村里的父老乡亲们伴着他出了范家村,一直送到十里外的顺风亭。

在顺风亭边,为首的那位老爷爷对他说道:“小官人此去,定能高中举人!待到小官人荣归,老夫一定再带着乡亲们来迎接小官人。”

“那是自然高中的!舍我其谁?当仁不让。”范西畴自信地回道。

辜负了乡亲们的期望,他有些愧疚。回家的时候,他想刻意避开顺风亭,但是又担心乡邻们在那里等他。纠结之下,他还是走了途经顺风亭的那条老路,原路返回。

走的时候,熙熙攘攘;回的时候,冷冷清清。

范西畴还担心乡邻们会在这里等他呢,看来是自己想多了。在顺风亭等他的,只有自己那鬓发斑白的老母亲。

……

临近村头,那个老爷爷出现了。

老爷爷对着他安慰道:“好孩子,遇到点挫折不要紧,咱们再接再厉!”

范西畴重重地点了下头,说道:“嗯。”

初次失利对他的打击并不大,他过了几天就重整旗鼓,投入到了下一轮的备考之中。

“唉,那时候的心态可真好啊!几天就缓了过来。”范西畴在心里感慨道。

***********

突然,范西畴的脑海里浮现出了云岭山路,一位遍体鳞伤、脸色乌青的男子倒在了路边。

那年15岁的他,凭借自己浅薄的医术,救活了那位男子。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一众学子们在备考的同时会兼顾读一些医书,若是科举实在不中,就会选择走做医生这条道路。范西畴是13岁那年开始学医的。初战失利的他,在母亲的劝说之下,为自己预留了做医生这条后路。备考期间,他自学了《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脉经》《针灸甲乙经》《千金要方》《本草纲目》等医学书籍。在研读医书的时候,他背诵了大量的病症表现以及用药药方,并且凭借医书认识了许多药草,懂得了针刺与灸法。

纸上学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医书上学来的都是些理论知识,他这一大堆医学理论第一次运用到实际,就是在云岭救人。

或许是范西畴缺乏实战演练,也或许是那位男子中毒太深,范西畴费了两个月的时间,既针灸又用药,才将那人救醒。由于在云岭停搁了两个月,他耽误了乡试时间。成化十年(1474年)的乡试,他没捞着参加。

他不光耽误了考试时间,还耽误了回家的时间。

范西畴是在成化十年(1474年)的夏末去应天府赶考的,按正常行程,他在初冬时节就能返回家中。可他整整推迟了一年,在成化十